
「嘿,你有空嗎?我想找你聊聊。」前陣子手機忽然跳出了老同學H的訊息,畢業多年我們都還是有保持聯絡,通常都是年節問候,在彼此的臉書文底下留言,偶爾傳些好笑梗圖,這回他劈頭就是這一句話,八九不離十,想必最近出了點事。
忍好久才爆炸,我的情緒管理做得還不夠嗎?
從行事曆中挑揀出最近有空時間,找個可以久坐的咖啡店,他低著頭表情低落跟我說最近跟交往十年的女友又吵架了,吵架的內容是已經發生過八百遍的小事,當下他臭著臉不想回應,但忍著忍著,忽然一瞬間理智斷線,他用力拍地了桌子,那一刻女友不可置信地看著他,他也對於自己的情緒反應感到恐懼。
「我這樣是不是有問題?」講到這裡,他抬起頭看著我,眼神帶著些許無助。

亞洲文化認為:表達負面情緒是不可以的!吞回肚子裡才是懂事的表現!
每個人在剛出生的時候,都是直接了當的表達情緒,肚子餓了哭,尿布濕了也哭,身體不舒服哭,情緒不舒服也是哭,不論是生氣或難過,都是毫不掩飾的表達。
但是隨著成長過程逐漸的社會化,我們開始學習到各種規則:「不要哭」、「不要大吼大叫」、「好好說話」、「不可以打人」、「不可以頂嘴」……
各式各樣的「不要」、「不能」、「不可以」,讓我們從隨性妄為的小野獸,長成守規矩有禮貌的好小孩,接著成為一個懂事又社會化的成年人。
在亞洲文化中,強調的是群體的利益,個人的表達與意見是不被鼓勵的,更不用說是負面情緒的表達,我們在成長過程中被教育這些情緒不可以被表達出來,與此同時,卻不知道該拿這些情緒如何是好。
我們究竟為何如此害怕負面情緒?
「在別人面前哭哭啼啼示弱不好,會讓人覺得我很沒用,覺得我是個脆弱的人。」

「直接發脾氣很糟糕,這樣是情緒失控的代表,情商不夠高是個不夠好的人。」

「緊張焦慮都是不應該的狀態,會讓別人感覺我不值得信任,要盡量隱藏這些狀態。」

上述這些句型,我在不同人的口中聽過無數次。不用坐進諮商室的沙發裡,光是日常跟朋友的閒聊中,都不時會聽到類似的說法,甚至,在情緒不佳的時候,我自己的腦袋也會跳出這些OS,更有可能,你也曾經對身邊的人說過這些話。
其實這些觀念都來自我們從小在情緒表達規則中學到的,那些不愉快的情緒都是可怕又危險的,要不是讓人失控,傷害自己也傷害周遭的人,不然就是會破壞社交關係,成為一個不受歡迎的存在。
根據我們學到的情緒表達規則,對於負面情緒我們得到線索就是:「把這些情緒都藏起來。」

忽視情緒,往往是憂鬱的起點
但把情緒都藏起來後,那些感受就會消失嗎?當然不會。(如果會的話現在所有的心理諮商所都倒光光了)
藏起來,只是不去表達,也避免去感受而已,實際上情緒依然都還在,那些積累的情緒一層一層的堆疊,最後像是醃漬陳年酸菜一樣,到了某一天你打開內心深處那個隱密的老罈,只見到所有過往的情緒皺成一團,成為另外一個你無法招架的狀態。

於是從單一事件引起的低落情緒,轉而變成漫長又無以名狀的低潮期。
那樣鋪天蓋地而來的無力、低落或者可能是憤怒的情緒,讓人更手足無措,低潮期的狀態,情緒不再像之前一樣可以藏起來就沒事了,眼中所見,腦中所想,心中所感,都讓人同步連結到那些低落的情緒,當我們依舊使用同樣的情緒表達規則時,彷彿讓自己成為一個不斷被充氣的氣球,無法釋放,卻不斷不斷的灌入低潮的情緒。
那麼最讓人心驚的那一刻,就是氣球「碰!」的爆炸的那一刻。

與其害怕情緒,你更要害怕情緒無法代謝
對於情緒,比起害怕那些不舒服或者破壞性,其實我們更應該要害怕的是長期堆累之後對你造成的侵蝕,因為那將會帶來更長的低潮期。
不去經驗不去感受,就是讓那些觸發情緒的刺激持續的停留在原地,回想在嬰兒時期,那些負面的情緒其實具備了與外在溝通的功能,在我們還不會表述的時候,透過眼淚與哭喊,我們才有機會消退那些讓人感到不舒服的情境。
但是成年之後,大家卻已經習慣忍耐,不要發脾氣,不要哭,不要說出來,不要拒絕,不要想,這種種的不要才是最可怕的,我們否決了當下真實的狀態,也讓自己被迫停留在不舒服的情境中。

表達情緒並不是要讓你立刻當下 right now 化身成哥吉拉,從嘴巴裡噴出放射熱線,只要先對自己承認,此刻的我正處在怎樣的狀態,承認雖然讓人不安,但先從對自己誠實開始吧。
那一天我跟H聊了兩個多小時,不是用心理師的身分,而是用多年老友的身分,他提到雖然一樣的事情已經吵過很多次了,但總是回到原點,下次女友還是故態復萌。

看到事情重演,他總是忍耐著不要臭臉或口出惡言,忍到某個極致就會不小心爆炸,但仔細回想,女友也許都不知道他正在忍耐,每次都只看到他忽然就變身爆氣了,忍耐只是讓衝突延後開始,並沒有減少或者降低殺傷力。
他沉默了一會,露出了微笑說「好像真的該試著說出來齁…」
『對啊』雖然不容易,但表達出來沒關係的,『試試看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請按愛心鼓勵我們,或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想法*
*請不吝追蹤關注我們的 Podcast 或到 Apple Podcast/ Spotify 給我們五星評論和意見回饋*
你還能在以下連結找到我們:
《嘿!我在》IG
《嘿!我在》Podcast
《嘿!我在》樹洞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