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潮者的喃喃自語
「心理師…我這樣的狀態什麼時候會好起來?」
『你想像中的好起來,是怎麼樣的呢?』
「就是像我以前那樣啊,每天都開開心心的,上班不會這麼痛苦,下班了還可以跟朋友約吃飯或逛街,我覺得現在的自己好陌生…」
這樣的對話,其實常常在諮商室中聽到,坐在面前的人懷想著過去的生活模式,對於此刻低落無助的自己感到厭棄。
在具體討論之後,常常會發現,說出這些話的人,過去的生活模式並沒有多健康舒服。可能同時承擔了多個工作壓力,或者所有的時間跟力氣都用在出遊社交。 但那個時候的自己可以一直維持在情緒高潮的狀態,能夠開朗地應對所有人,順暢地處理完工作進度,面對壓力處境可以一派輕鬆地度過。
可是那樣的自己真的是好的嗎?

所謂的情緒高潮與正能量
有好長一段時間,我們很流行討論「正能量」,但是究竟具體的定義是什麼,其實沒有人說得出來。
寫文的同時,我好奇地去google了一下,在維基百科看到這樣的說明:
「正能量,為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和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使用並倡導的政治口號。2012年被《咬文嚼字》選為中國年度十大網路流行語。對社會現實積極、正面的言論可被認爲是「正能量」,與之相反的言論則被成爲是「負能量」。……正能量心理,對個人心理健康和社會發展有利的說法,並沒有得到嚴格的科學研究支援,相反有不少反例。在南韓,有一條著名的大橋,叫麻浦大橋,平日有不少人士跳橋自殺,政府當局為了減少自殺風氣,在橋上寫上大量正能量的字眼及相片,結果讓自殺率升六倍。」
看到這個說明的時候恍然大悟,難怪正能量如此邪惡(誤)
正能量一詞流行的時候,我們不只期待公眾人物表現出這樣的人設,也期待身邊的親友都可以維持一種和藹可親充滿大愛散發聖光的狀態,隨之相應的是對於散發出低落情緒的人敬而遠之,甚至對於陷入低潮的人指指點點。
可是對於人類真實的情緒來說,要時刻維持正能量的狀態,大概就跟要人時時刻刻維持性高潮的狀態一樣吧,一開始可能覺得很棒很爽,但是持續高潮個12小時大家差不多就覺得崩潰了,時時刻刻都高潮我還要做其他的事情嗎?

情緒持續高潮的耗損感
在諮商時的時候,我通常會告訴我的當事人說,情緒不是直線往上或往下的,而是會起起伏伏的波形。
就像萬惡的禮拜一早上,離開被窩的時候覺得討厭又煩躁,但如果剛剛好今天的早餐蛋餅煎得很完美,心情又會變得很開心,接下來的一整天中,可能接到了討厭的電話超級不爽,但也可能跟夥伴解決的困難的工作覺得成就感爆棚,到了睡前,回想自己的一整天,有好事也有爛事,更多的日子沒有特別的起伏,就是平平淡淡地過了,但這就是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
持續維持情緒的高潮,就是讓自己無時無刻都維持在樂觀開朗積極進取,沒有保留空間給低潮的情緒,也不願意真實面對自己情緒的起伏,那反而讓人落入耗損的狀態中。
適時地來點負能量,厭世無助或憤怒,如此一來,經歷到美好的事物時,才讓人真正可以體驗高潮的美好啊,願你我都既低潮又高潮,與情緒的浪頭玩得愉快。
大容
現任社區機構心理師與大學兼任諮商,曾參與教育部《讓我聽你說》計畫,同時也是《嘿!我在》共同創辦人。從小內建情緒整理師,擅長個人情緒的消化自療,面對個案總能梳理脈絡並引導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