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剩菜跟情緒有什麼關係?
大家家中餐桌上會有剩菜嗎?有剩菜的話,又會怎麼處理呢?
我家每一餐都有剩菜,因為外公外婆從小給媽媽的觀念是「不可以煮剛剛好,這樣會讓人不敢吃」,加上媽媽大而化之的個性,以及每個人天天變化的食慾,每餐剩菜的量都頗可觀。
過往媽媽住在家裡時,她會默默自己把剩菜吃完,彷彿有菜剩著是她的錯;她會一邊吃,一邊說太飽,一邊抱怨都是因為我們不吃才會害她變胖。當媽媽不住在家時,我和爸爸會分頭準備自己的餐點,爸爸是個按表操課的胃,十一點半吃中餐,五點半吃晚餐,數十年不變;我的胃則永遠沒個準,工作後更被廣告業訓練得難以預測。
這天,又是個媽媽不在家的日子,爸爸熱了她前一天煮剩的飯菜。爸咻咻咻不到十分鐘吃飽,高齡九十的阿嬤慢條斯理吃著飯,我遲了半小時才溜出房間裝了滿滿一碗飯菜回房間配劇吃。
用對話,帶你回到情緒案發現場
我吃飽順手把碗洗好放進碗籃時,看見早就吃飽剔完牙的爸又走進飯廳。他看著好幾盤菜都剩下一點點,充滿不耐的情緒,引爆了一場衝突。
爸對嬤:什麼都剩一口,妳吃一吃
嬤對爸:不要,我呷飽了
爸對嬤:恁北最討厭什麼都剩一點!(大聲喝斥)
我聽不下去,於是保持冷靜語調,開始插話。
我對爸:那不然你把剩下的菜吃一吃
爸對我:我呷飽了
我對爸:阿嬤也呷飽了
爸怒吼:靠腰啦攏妳在說!

你的個人界限,有被好好尊重嗎?
如你所見,我爸沒料想到有人會反抗他的指令,所以有了情緒,而同時其他人也一樣會有情緒;今天沒有要深談原生家庭養成的課題,這場衝突讓我想到的是蘇絢慧心理師的著作《立下界限》。
界限,是指個體內在的空間,能維護、保障自主權和獨立權的防護線,有底線之意。在這條線以內的地方,是禁止他人介入或干涉的,具有隱私保障的範圍。個體界限或心理界限的存在,保障個人的情緒感受、觀點思維和行動選擇,讓主體能充分知覺,進行自我的決定。(P.15)
我爸的行為在一般家庭可能很常見,但「他的要求」其實並不尊重別人,已經跨過了阿嬤的個人界限。社會上許多人對你提出要求時,不但沒有尊重你的界限,也早就已經踩線了,剝奪你為自己做決定的權力,即便是「已經飽了」如此清楚明瞭的生理感覺也會被漠視。
我的對話方法不一定是好方法,也可能不夠圓融聰明,但我讓爸爸發現:他、雙、標、了。如果他能尊重自己吃飽的感受,為何不能尊重阿嬤吃飽的感受呢?
如何情緒管理?想像抽離法,3步驟讓你從情緒失控現場全身而退!
遇到不尊重個人界限的情況時,請記得試試下列步驟:
| 步驟一 |
先暫停一下,停下來感受自己此刻的狀態,如果無法還不確定自己的情緒是什麼,那可以從身體反應開始:有沒有那個部位在發抖?緊繃?哪裡覺得痛?或者心跳跟呼吸的速度有沒有變化?
| 步驟二 |
想像這是個正在拍片的案發現場,自問:如果我是主角,我要怎麼演,才能安然活下來?或者你像我一樣,並非當事者,那你可以自問:如果我是導演,我想要戲怎麼繼續往下演?無論如何,把關注焦點放回自己身上,因為我們只能改變自己,無法改變別人。
| 步驟三 |
離開現場,找個可以讓自己平靜的地方;回想一下剛剛的歷程,重新整理一下思緒,問問自己感覺是什麼,就像是下戲後的主角,在回想剛才演出的狀態似的,讓自己練習抽離,就有機會弱化情緒炸彈的威力。
親情的情緒炸彈,威力往往最強大,其中糾結著各種情感與感受,我們也最是處在坦露脆弱的狀態,更容易被刺傷到。在任何情緒現場,無論引爆者是誰,抽離都是一個幫助自己冷靜、客觀看待情況的方法,但切記,抽離不代表拒絕接受自己的情緒喔。
*情緒現場系列文章,將會揭露並還原情緒發生的當下,帶大家進入觀看情緒炸開的小宇宙與情緒炸裂後的小劇場,其中可能藏著覺察、藏著心聲、藏著更久遠的情緒記憶連結,當然也會在事後思考「下次遇到,我想要怎麼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