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知道情緒不好,可以請假嗎?
留學美國的朋友與我分享,美國的學校有一個特別的假,叫做「情緒假」,如果學生的個人情緒糟到無法上學,完全可以被理解且請假休息。他一邊說,我一邊瞪大眼睛,心裡想著:怎麼跟台灣差這麼多!台灣女生光要請個生理假,都可能被質疑是否為真,還是只是藉口;台灣男性要請個育嬰假,也有極大機會被指指點點。沒想到外國人竟然可以用「我今天情緒不好」就請假,這文化差異也太讓人羨慕了吧。
亞洲社會一直都視情緒為猛虎,總為情緒貼上「危險」的標籤,且為擁有這些情緒的人貼上更多標籤,像是有生氣情緒就是「情緒化」,有低落的情緒就是「想不開」,常常想哭就是「愛哭鬼」、「不理性」。這些標籤,彷彿被當作符咒般,一貼,就可以當這些情緒不存在。
這樣的文化習慣,讓我們沒有機會好好學習「如何與情緒共處」,又該如何「接納有情緒的自己」。
情緒無罪,擁有情緒的你也無罪
劉軒在書中把情緒比喻成雲,而我們的心則是一片天空。
每一個思緒,就像是划過眼前的雲彩,或說是短暫的氣象,而你是天空,無論氣象怎樣變化,天空永遠在那兒,永遠不變。(P.31)
他首先為情緒除罪化。
雲是自然存在的,沒有好壞,沒有對錯。自然界中,有白雲也有烏雲,上班族看到白雲連結到晴天,覺得白雲很美好;農夫看到烏雲連結到甘霖,覺得烏雲很美好。就如同情緒,會來會走,有晴有雨,變化是正常的,變化是健康的,甚至可以幫助我們站在不同角度認識自己。如果我們是天空,那麼無論是白雲或烏雲,我們都是天空,本質是不會改變的。
當情緒無罪了,那麼擁有情緒的自己又怎麼會有罪呢?
你是你,情緒是情緒,你和情緒不相等
劉軒在書中持續提倡他本人體驗後深覺有效的「正念冥想」。
正念冥想並不等於放空大腦,也不是要排除負面思緒,反而些微相反 – 你不需要抗拒腦海裡浮現的任何念頭。(P.29)
許多人聽到「冥想」立刻皺起眉頭,表示自己「道行太淺」,沒有辦法靜心、沒有辦法讓腦袋裡沒有雜亂的思緒。劉軒表示,正念冥想,並不是大家想像的那種高僧入定,無慾無求,而是身為擁有七情六慾的凡人最棒的工具。我們要做的,是把自己把情緒拉出距離,像是在玩尋找亨利般,在各種思緒中,找出「情緒」,為「情緒」命名。
我們應該聽取自己的情緒,但我們不等於自己的情緒。(P.11)
當我們與情緒拉出距離了,那麼你可以想像那個情緒是你的朋友,你可以什麼都不說陪伴他,你也可以問他問題,陪他釐清為什麼他在這裡。我們往往對自己非常嚴格,對別人卻非常溫柔。自己有情緒時,你可能會責怪自己;別人有情緒時,你卻可能會試著去同理對方。所以,先別讓心裡的法官控訴自己,把距離拉開,讓自己找到一個錨點去專注,這時候就有可能騰出餘力同理並瞭解自己。
天上總會有雲,但你才是天空。接受這些雲,專注在呼吸和錨點上,等思緒慢慢飄過。你會發現,其實情緒的起伏並沒有那麼可怕,你也逐漸可以跟自己的情緒作伴了。(P.31)

正念冥想,是一個簡單,但需要時常練習的工具。Headspace 藉由一系列簡單舒服的影片介紹與情緒共處的觀念,讓影片觀看者可以跟著它,一步一步試試看。如果想要練習,又沒有概念如何開始的人,非常推薦試試看。
當你漸漸能與兇猛的情緒拉開距離,辨識它,定錨它,陪伴它,那麼情緒對你來說就不再是老虎,而是一點殺傷力都沒有的紙老虎,你不再會被吃掉,不再會被吞沒。甚至,你可以進化到,即使一時半刻被情緒吞下肚,也可以在它肚裡待一下,有力氣了再出來。
Kenya
自由創意接案人,現為《嘿,我在》共同創辦人。關心性別平權,熱愛山與海,曾獲廣告金句獎,也經歷外貌焦慮、飲食障礙與情緒低潮,以及每個人都對自己伸出手的溫暖,和小華、大容許願一起陪伴每一個情緒低潮的人。